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打开

(欢迎您)注销

数据会“预警”、“刷脸”可救人 江津创新社会救助数字应用

发布时间:2024-05-08 16:45
发布时间:2024-05-08 16:45
字号: [小] [大] 【打印正文】
分享到:

江津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入户帮助居民使用“重庆救助通”。

独居老人在楼栋门前“刷脸”。记者 张莎 摄/视觉重庆

数据会“预警”、“刷脸”可救人、手机可申请救助……4月15日,记者在江津区采访到几个社会救助数字应用案例。

去年以来,江津区创新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服务新模式,以数字化助力社会救助精准化,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、多层次、全方位的需求。

区、镇街两级交换数据

主动救助“沉默的少数”

4月,在大数据“预警”下,江津区朱杨镇一对老年夫妻领上了特困供养金。

“这对老年夫妻户籍在朱杨镇,但实际居住地又在永川区。发现他们,源于公安部门的一条服刑记录。”朱杨镇民政办主任廖洋介绍,镇里每个季度都会与公安、残联、卫生、医保等部门交换数据。他们发现,公安部门提供的服刑记录里多了一个人名。

细心的工作人员反查回去,了解这名服刑人员的父母情况,发现这对年近70的老夫妻社保收入来源仅有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,每人每月135元。

联系上老夫妻后,工作人员进一步判断对方无劳动能力、无经济来源、法定赡养人无履行赡养义务能力,为其办理了特困供养,每人每月955元。

据了解,江津区已形成区级、镇街级两级社会救助数据交换制度。江津区民政局每月与卫生、医保、公安、人社、教育、乡村振兴、残联等部门数据共享,各镇街则每季度交换一次,其目的就是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,变“人找政策”为“政策找人”,主动发现、主动救助“沉默的少数”。

今年以来,江津区通过数据“预警”,已主动发现低保对象917人,特困对象298人。

网格员+救助顾问推广“指尖办”

“重庆救助通”使用率达92%

从提交申请到完成审批,20天纳入低保,江津区李市镇洞塘村罗茂芬一家亲身感受到了“重庆救助通”的方便快捷。

36岁的罗茂芬患继发性肺结核、支气管结核等多重疾病,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。一家三口靠丈夫胡元海每月微薄打工收入维持。

今年3月,罗茂芬在李市镇工作人员帮助下,在手机上点开“重庆救助通”,提出低保申请,上传所需材料。镇里在15日内,就完成了家庭经济状况调查、公示以及审核确认工作。

江津区民政局低保中心负责人介绍,去年4月江津区在全市率先试点“重庆救助通”,实现足不出户申请救助,办理流程线上全追踪。为了更快普及,他们一方面聘请专职社会救助工作人员70人,驻扎各镇街帮居民应用“重庆救助通”;一方面依托全区2768个网格,加大对4087名网格员的线上救助知识培训。

一年来,江津区通过“重庆救助通”已帮助5625人申请低保、710人申请特困、7621人申请临时救助,在线签署核对授权书14237人,“重庆救助通”使用率从最初的54%提升到92%。

独居老人“三色探访”

“刷脸”可救人

4月15日,家住江津区几江街道金科世纪城的朱大爷买菜回家,主动在小区大门和楼栋门前刷了两次脸。“莫小看‘刷脸’这几秒,关键时刻可以救我们独居老人的命。”

朱大爷给记者摆了小区里一个新闻:前段时间,一位83岁的独居老人因脑梗摔倒在家门口,还好人脸识别系统预警,街道派出网格员上门查看,将老人及时送医。

为保障独居老人居家安全,满足他们生活所需,江津区在城区综合研判低保、特困、高龄等独居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子女分布情况,制定“三色探访管理制度”。80岁以上独居老人纳入红色管理,网格员两天上门走访一次;70—79岁独居老人纳入黄色管理,网格员三天上门走访一次;60—69岁独居老人纳入绿色管理,网格员七天上门走访一次。

几江街道率先为网格员配备集语音对讲、视频图传、定位调度功能于一体的“几江快呼”智能装备。网格员在探访中遇突发紧急情况,上报街道指挥中心,启动“1510”工作机制(15分钟内赶到现场,10分钟内上传初步处理结果)。

去年12月,几江街道又与中国电信合作“街道云”项目,在金科世界城和水木年华湖上两个小区安装人脸识别系统60余台,并录入148名独居老人信息。这148名老人如超过24小时未在系统上“刷脸”,后台立即预警,指派网格员上门查看,以“大数据+铁脚板”守护老人安全。

我是“渝快小宝”
点击我,为您语音播报
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皇冠比分网_澳门皇冠体育-在线*投注网站”门户网站
是否继续?

继续访问 放 弃